横刻夜墨>都市>浅山神话 > 第128回,石匠大师皈佛门,修成正果成夙
    第128回,石匠大师皈佛门,修成正果成夙愿

    达摩祖师东巡,留下一句偈语,升天而去。李永泽慧根灵现,知道是佛祖显灵,赶紧趴在地上磕头,本来大铁锤砸在了肩膀,血流如注,当他站起身子来的时候,肩膀毫无感觉,所有的血也没有了,完全是一种行为,想起了刚才的情景,他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是佛祖在考验他,不知道佛祖对他的表现是否满意。

    他就觉得,从心里到外边,他已经变成了一潭清水,纯净而且甘纯,说不明白的身轻气爽,对面前的一切事物,都是大彻大悟,他赶紧派人请来了志远大师,王振泰带着他的徒弟法正也来了,本来工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很久了,就是因为李永泽的坚持,那些石匠师傅们仍然在精细的打磨,他非要精益求精,拿出最好的作品不可,经过这一番劫难,得到了达摩祖师的指引,他不再纠结那些艺术的要求了。

    志远大师,“阿弥陀佛,请问师傅,刚才听说你老人家被伤了,到底伤的怎么样啊?”

    石匠大师李永泽,“阿弥陀佛,佛祖保佑,刚才有一位布衣老者,在这里转了三圈,和我一番对话,甚是投机,正在我们交谈之际,一个大锤从天而降,正好砸向老者,我把老者推开,大锤正落在我的肩膀上,一阵剧痛之后,血流如注。但是这时候奇迹出现了,突然间千面,佛佛光乍现,耀眼非凡,那一位布衣老者,也腾空而起,变换了面貌,正是祖师达摩大师,欢笑而去。我赶紧跪在地上,向他老人家磕头,磕完了头,我站起来的时候,身上的伤也没有了,血迹也没有了。”

    致远大师双手合十,高颂佛号,“阿弥陀佛,祖师显灵此地,与大师傅交谈,千面佛,万道金光,说明我们已经功德圆满了,来来来,请我们拜见祖师,崇敬我佛。”

    于是,在场的所有的人,面向西方,趴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站起身来。

    志远大师,“阿弥陀佛,大师傅,你已经被祖师度化成佛,来来来,我们大家给师兄敬礼。”

    所有的众人,在志远大师的带领下,趴在地上,给李永泽大师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站起身来。

    志远大师,“阿弥陀佛,师兄你得到了祖师的真传,又有我佛的慧根,保护佛祖舍利在前,救护祖师在后,又请来西天,我佛神灵,虽然你是俗家弟子,以后我也要以师兄相称了。”

    李永泽大师,“阿弥陀佛,看起来我本身就是一个佛陀,受到我佛的护佑,又受祖师点拨,我愿成为佛家一弟子,从此以后,弘扬我佛,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还请各位师傅,多多的点拨。”

    志远大师,“阿弥陀佛,师兄,你可知道我祖师的故事吗?原来是这样的。”

    禅宗是中国地道佛教,又称佛心宗。禅宗到六祖慧能之前,每代只单传一人。分别为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达摩祖师原为天竺国国王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身处荣华富贵之中却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拜祖师般若多罗为师,出家为僧,并泛海来华,到中国传扬佛法。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分裂状态,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痴迷于佛法,两人曾有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武帝见到达摩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道:“并无功德”。

    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祖师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

    达摩祖师说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梁武帝寻佛法不如说是寻功德,欲心不灭,佛法难求。梁武帝领悟不了达摩话里的玄机,便觉得寡淡无味。达摩觉得话不投机,决定离开南京北上,这才有了一苇渡江的故事。

    达摩祖师来到了长江岸边,只见水域茫茫,天水一色,即没有桥,也没有船,如何渡江呢?这时他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疑惑,莫非是菩萨来渡我?他来到老太太面前,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祖师。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达摩祖师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