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穿越>林越的古代生活 > 多子多福
    2008年第一个清明小长假执行,10岁的林越被父母带着去爬泰山,第一次见识到了人山人海这个词语的现实概念。从山脚街道到中天门到山顶,一眼望去全是人,林越后来听父母说过,当时有10万左右人在山上,超过了旅游景点的正常人容量,以至于山道只能让给上山的,下山的被工作人员安排走了小路,据说是以前没有人工修的山道时挑山工走的。

    十八盘是泰山最险要的一段,最陡的几乎有近80度倾角,林越长大后有次做梦梦到攀爬十八盘,结果被惊醒了。林越有点恐高症。但是10岁那次过十八盘,愣是没感受到丁点害怕,究其原因就是人多,人前人后全是人,根本不怕站不稳摔倒,摔倒了也是摔后面人身上。年幼矮小的林越被挤在一群大人中间,几乎是被拥着往上走,手脚摆不开,空气都觉得稀薄,让她有些憋闷。

    这次经历带来的后果就是,外出求学放假回家或者去景点旅游,林越都会避开人潮高峰期,所以她也就没再有机会体会那种从身到心得不自由。

    但是现在,林越又感受到了。胳膊伸不开,腿也抬不起来,整个人被束缚着,睁开眼周围一片黑暗,连意识都有些混沌不清。

    起初林越以为自己没死,而是变成了植物人,还担心了半天。半天后,朦朦胧胧听到外面人的对话,才猜出自己大概是重新投胎了,只是没喝传说中让人可以洗去上一世记忆的孟婆汤。

    纠结了三秒钟自己算是穿越还是重生,林越心态良好的接受了现状,开始利用少少的清醒时间,探听新身份的信息。

    日暮西下,有炊烟袅袅,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打着招呼从田地里归来,他们都是林家村的百姓。

    林家村不大不小,有120多户人家600多口子人,因大部分都是林姓,祖上数八辈都是一家,故名林家村。村子依山傍水而建,西边是几座小山接连起伏,因山上有块巨石形似老虎,附近人就以虎山来方便称呼。东边是清水河,河面两丈有余,河水清澈,林家村灌溉庄稼的水都来源于此。

    这个点回去就是吃晚食,一般家里都留人做饭,吃完也不会再有什么事,所以大家都不是很急,溜溜达达嘻嘻哈哈的慢慢走着。

    林永明往常也是这伙人中的一个,今天却没和叔爷兄弟们一起闲话,而是一个人脚步匆匆往家赶。

    “大明,今天这么急是咋了?”隔了几代的堂兄弟喊住他问道。

    林永明憨厚笑笑,“芸娘身子重了,这大半天一人在家我不放心!”

    周围一片老爷们起哄声,这个说他媳妇迷就想着小媳妇,那个让他不能这样,得立起来免得被媳妇压一头,都是些有些嘴滑的不省事的货。有路过的老辈人看不下去,虎着脸骂了几句,让他快点回去,林永明也就走了。

    林永明家在村北,一进院子就听到屋子里几个女人的说笑声,有邻居大山媳妇和二狗婶,还有几个分不太清是谁。林永明没进屋,放下农具,咳嗽了两声以做提醒,看水缸里还有半缸水,转身挑着木桶出了门。等回来的时候,果然家里就安静了。

    林永明洗手进屋,桌上已经摆好了饭菜,麦子面和黍黍面掺和蒸的馒头,一碗香椿炒鸡蛋,一碗煎的小鱼。

    “哪来的香椿?”小鱼是昨天傍晚林永明去清水河捞的,这他知道,但是家里没有香椿树,看到菜就问了一句。

    林永明媳妇赵芸娘扶着桌子慢慢坐下,她如今已有六个月的身孕,虽然还能做些饭菜之类的活,但也不能和以前一样麻利了。“我娘下午过来了,赶上家里香椿树刚能吃,就摘了一些捎过来。”

    林永明听了有点意外,因为岳母前几天刚来过一次,虽然邻村隔着不远,但没事也不会来往这么频繁,毕竟现在春天地里有活,男人去种地,家里得有人做饭看孩子。“有事吗?怎么没让人去地里喊我一声?也没留咱娘吃晚食?”

    赵芸娘回道:“先吃饭,晚上再说。”这就是上床睡前夜话的意思了。

    饭后林永明收拾了碗筷,陪着赵芸娘在小院里走动,据说这样有助于生产。两个小年轻,第一次当爹娘,这些经验肯定是要听着的。

    林家不大,坐北朝南三间泥土房,东间算作见人待客的地方,对着门挨着北墙一张半人高四方桌,桌和墙之间有条长案,下面是用砖头摞着两起做支撑。方桌左右两把椅子,东墙跟放着一条长凳。中间那间是两人卧房,和东间用一块灰色麻布当帘子半遮着。西间空着,放着一些杂物,粮食农具等等。三间正房对着的是灶房,低矮简陋。灶房一边是大门,另一边是茅房。就是这样,林永明家的情况在林家村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一对小夫妻住着这好多间房,宽松的很,很多人口多的家里,还有成年兄弟姐妹挤一张床的。

    林永明小夫妻成婚不到一年,感情一直不错,赵芸娘性子爽利,说话做事风风火火的,林永明正相反,憨厚话少,两人也算互补。赵芸娘满意林永明,尤其满意林家的住房条件,因为赵家就是兄弟姐妹多大了还要挤在一起例子。不过现在赵芸娘更喜欢院子里那两棵石榴树,一眼看去,花骨朵密密麻麻数不清,等再过半个来月应该就会开花,到时候红花似火肯定特别好看。石榴花分两种,一种钟状花是虚花,不结果;一种筒状花才是实花会结果。无论如何,看花骨朵的数量,今秋都不缺石榴吃了。一棵甜的,一棵酸的,想吃哪种都随意。这样想着,赵芸娘就馋了,口水分泌了不少。

    林永明看她望着石榴树的馋样,就笑了,口中说道:“三奶奶家里应该还有去年的石榴,她喜欢存东西,等会我去要几个。你是想吃甜的还是酸的?”

    赵芸娘笑,“行,也不要多了,就一个酸的一个甜的吧,三奶奶好不容易留到现在,要多了,别心疼的睡不着觉。”林永明就准备去,赵芸娘想了想嘱咐他:“别说我想吃,就说为了孩子,二狗婶说,吃石榴对孩子好。”三奶奶那人虽然脾气还不错,但像这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老辈人,总是不自觉对年轻小媳妇挑剔些,赵芸娘可不想因为这点事让她对自己存下不满。

    这个道理林永明也明白,村里家长里短事不少,他憨厚归憨厚,话少归话少,但其实有点内秀,平时爱琢磨事。芸娘不姓林,三奶奶不会像对自家孩子那么宽容,同样的事,他做就没事,芸娘就说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