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穿越>大魏世家 > 第116章 魏通的成长
    面对魏国如狼似虎、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滚滚而来的骑兵,齐国士卒顿时懵了。

    再加上,齐军在燕国这一年,军纪松弛,享受多过操练,根本无法抵挡魏国骑兵的冲杀。

    原来魏通和魏章还计划两个月击溃齐军,现在可好了,基本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齐军杀回了齐境。

    要不是齐军携带的财物多,齐国逃跑的速度会更加快一些。

    对于财物,魏军并没有太在意,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轻、重骑兵的协调作战上来。难得有这样的实战机会,不好好利用怎么对得起来。

    除了在实战中锤炼骑兵,魏通和魏章还在实战中使用了魏申的新发明——火铳。

    魏申心里明白,要想早一些时间完成六国的统一,就必须有碾压其他诸侯的武力。

    要想短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那就非发展热武器莫属了。

    所以,魏申加紧了对火药的研制及利用。

    在抛石炮的基础上,魏申又指导工匠研制出了真正的火炮。

    大炮被称为“战争之王”,即使是初级的火炮,那威力也是惊世骇俗的。但是火炮真的太笨重了,即使安装在炮车上,因为无法制造橡胶轮胎而无法运输,所以只是部署在城防中,成为城池防守的利器。

    所以,魏申又开始研制相对轻便的火铳。

    说起火铳,在中国的南宋末期就已经出现,是在突火枪的基础上优化演变而来。

    因为有了魏申,魏国的炼钢技术早已超越了时代,已经研制出了适合制造枪管的钢材,让枪筒的材料直接绕过了铜管,而采用高质量耐用的铁管。

    制造和加工紧密零件,都离不开一种极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车床。

    魏申不是不懂车床的原理,但是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现在还无法制造真正的现代化枪支,但是工艺相对粗糙的火铳却可以制造出来。

    魏申研制的火铳以铁管为枪身,在枪管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也就是把铁砂、碎瓷片、石子、火药等按照比例混在一起,这其实就是反射弹药,说白了,火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散弹枪。

    魏国士卒装备的火铳前段是一根粗铁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发射时比较麻烦,需要先用一根木棍拄地,然后用一手扶住管身,一手点火,枪响后,射出碎石或者弹丸,射程虽然只在百米左右,但是已经超过了弓箭。当然,杀伤力也是远远大于弓箭的。

    火铳的射击精度和射程虽然较难控制,但是此时的作战都是战阵,是许多人集聚在一起,所以即使火铳的射击精度很差,但是一大片扫过去,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加入了火铳以后,魏申照搬的明朝戚继光的鸳鸯阵终于完备了。

    武器发明以后,在试验场上的演练毕竟只是演练。所以魏申特意强调在燕国境内要使用火铳,只有在战场上通过实战来才会让火铳的使用更加完善。

    只是可怜了齐军士兵,面对魏国的骑兵射杀和冲撞死伤无数,而遇上火铳的时候,那更加如临末世,那种声响和杀伤造成的恐惧一直深入到骨髓里。齐军从开始的十万士卒,经过魏军不断的反复蹂躏,只剩下不足三万逃回齐国。

    魏通和魏章完成对齐军的驱逐后,并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

    在燕国和齐国边境,魏通把城防交给了燕国士兵后,迅速带兵返回了燕国和中山之地的交界处,开始向赵国军队发起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