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科幻>小店奇谈 > 第650章:光头僧、小沙门
    定立佛教为国教后,阿育王开始召集大量佛门僧侣起草佛教文献、典籍,据记载每日供养二万僧徒。

    并修建佛塔和佛学庙宇,供奉佛祖舍利,在世界各地共计建有惊人的八万四千座宝塔和寺庙,至今依然存世不少。

    其中又以中国南京大报恩寺的阿育王塔,全称“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为最。在我们山东泉城,也有一座育王寺。

    阿育王统治中晚期,他还派出了自己的王子和公主远赴异域通婚,传播佛教。

    就这样,双手沾满鲜血的阿育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浴火重生,笃信佛教、宽厚仁爱的伟大君主。

    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并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正治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最终得正果而去,位列佛教护法明王。

    即便结巴和尚给我们科普了这么多,我还是不信这陵墓就是所谓的阿育王墓。

    这一是因为宗教因素,佛教自古就崇尚火葬,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佛祖、高僧的舍利子留存于世。

    根据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阿育王虽然为孔雀王朝的君主,但也是焚烧后骨灰撒入了恒河,不可能有墓穴的存在。

    再说虽然古印度比不了中国,但是历朝历代知名的陵墓并不少。

    比如闻名天下的泰姬陵,其全名为“泰姬·玛哈拉”,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为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妃子在阿格拉而建的。

    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印度珍珠,印度文豪泰戈尔也曾对其大加赞美,称泰姬陵像“一滴爱的泪珠”。

    相比之下,阿育王的历史地位和成就比起一位妃子有过之无不及,他的墓穴为何如此简陋?

    结巴和尚摇头,说我的说法太过武断。

    他正色,说首先泰姬陵的建造者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莫卧儿帝国是由突厥化蒙古人后裔建立,信奉婆罗门教,历史也晚于阿育王2000多年。

    不管是宗教还是年代两者都相差甚远,建造陵墓的生产力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其次,他说此处是阿育王的陵墓,此陵墓并非是我们印象中的墓穴,里面也没有阿育王的遗体、骨灰,而是更接近于镇邪法阵。

    仔细想想,多情说的还真有道理。这种偏僻的边陲之地刚刚发现一座陵墓,就引起了众多当地人和大批僧侣的前来,里面一定隐藏着重大秘密。

    我们正聊着,就见打坐的僧侣中突然站起了一人。这人虽然清瘦,但是身材高大,目测足有一米八左右,在身高普遍矮小的印度人里显得鹤立鸡群。

    此人的年纪约莫五十来岁,头皮和下巴都刮得很干净,光头不戴帽,一对皂白分明的眼睛里精光内敛,手中举着一个造型古怪法器。

    他身上穿一套姜黄色的僧袍,这僧袍不是袈裟,却也不像是一般印度僧人那种露出一只手臂,而是披在身上,款式类似于汉服,腰不束带。

    手中法器更加怪异,猛看上去好似一只西北腰鼓,两端平,中间却收紧,就像一枚横放着的沙漏。

    光头僧人的身边还有一个只有十来岁小沙门。那小沙门跟光头僧人一样的打扮,光头不戴帽,身披僧袍。他见僧人站起来,慌忙爬起,紧跟在后面,朝着我们走过来。

    除了这一老一小之外,盘坐在地面上的僧侣们无任何动作,那洪亮、杂乱的吟唱之声和四周弥漫的气场却莫名大减,变得细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