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修真>梁平的成长散文集 > 第3章:努力写点什么
    几年来写点什么已经成为我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既主动又被动的结果,其中甘苦自不待多言,我不喜欢将其细细描述太多,更不喜欢那种夸张的戏剧化的自传性语言。

    我只想说,我在努力靠近我的心中那不好意思启齿的神圣的东西,那是我儿时天真浪漫的梦。我想趁思维还行身体尚健眼睛还不太模糊时多写些东西,漫无目的不着边际信马由缰的随口胡说,当然胡说也有底线。想把这些东西留下来,留在平台上,留在日志里,留给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作为打发时间的碎片,让亲人让朋友让熟悉的陌生人偶尔记起我。当身体或年纪让我不能写了,就把这些作为一个文学信徒对文字最好的祭奠。

    写字真的是一座巨大的迷宫,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摸索,正如我喜爱的作家苏童所说,写字似乎就是在黑暗中寻找一根灯绳,企望有灿烂的光明在刹那间照亮你的作品以及整个生命。当然,我只是写字,我没有作品。

    要不断向昨天写的东西告别,要勇于打碎原有的一切,再写出新的东西,再写出全新的面貌和风格,这才是写字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流程。

    苏童说,试着从自己身边绕过去,从迷宫中走出去,试一试能否找到那根黑暗中隐蔽的灯绳。

    其实,写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所教导的条条框框当中,从而被束缚住了头脑。比如,在作文时总想从平凡中寻找伟大;总爱使用空洞的煽情语言进行讴歌;喜欢大量引用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总能站在超乎自己的角度和高度去抒情;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文章看起来华丽、看起来高大上,却忘了“真实”这个基本点,甚至可以说是忘了“说人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就在这个怪圈中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爱好,以至于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美感可言,刚开始尚不知觉,后来自己都觉得厌恶。

    因为找不到方向,有一段时间里,我便不再写了。

    后来,我看到了一段关于写作的视频,大意是说,写作并没有技巧,也不需要华丽的词藻,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写下真实的情感,然后保证语言顺畅、结构合理,便是好文章。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就像是一个在森林里迷路的人看到了指路牌一样,霎时间信心倍增。从此,我带着这个认知再去那些知名作家的文章的时候,就更能体会这段话是真知灼见了。

    比如,同样是描写亲人,野夫的《江上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几乎没有我们常见的煽情的文字,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只是在用最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却让读的人潸然泪下。好的作品,文字无需华丽,真情无需渲染,它的美就藏在每个文字当中。

    此后,我又开始了自己的这个爱好,且仅当成单纯的爱好,不再追求语言的优美,也不追求立意的高雅,就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我这样写着写着,反而感觉越来越顺手,语言也越来越流畅,不知不觉间,我反而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的进步,又给我增添了莫大的信心和非常的快乐,使我继续坚持下去。

    当然,要想在写东西的时候不至于言之无物,必然要多,头脑中才会有所积淀,也能够让他人的智慧来启迪自己。对此,我也有深深的体会,以前写东西的时候,头脑里出现的全是课本上的模式;当到更多书籍的时候,头脑里似乎存在一个大千世界。

    常常,我会因为读到某篇文章中的某句话,而被触动心灵,立即陷入思考,然后构思一篇文章或诗歌。

    世界是变化着的,四季是变化着的,心情是变化着的,文字也是变化着的,将这些变化记录于文字,便是永恒的快乐了。

    如果这样的爱好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帮助,则更加有意义了。

    若也有人同我一样,有这样的爱好,也不妨采用我这样的方法,定会有所进步,也定会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