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网游>风楼断翎传 > 第五十四章 佳期如梦:剑谐
    之后,一连好几天,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萧乘川都不见人影。云华一开始还不在意,以为不过又是出宫办什么事去了。可过了一个多月,还是不见人影。云华有些着急了,到处打听,都说不知道。云华心想:“是被调出宫去了?还是又打仗去了?”不论哪个结果,她都有些不大高兴。

    云华是极高傲、极自重的性子,才不会因为一个男人而整天相思苦闷。真宗、仁宗年间有个叫柳永的,念词说什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云华看来,全是一个小男人的小肚鸡肠。莫说憔悴,就是为他少吃一顿饭,都是亏待自己了。

    于是,云华索性不闻不问,也不去打听了。有时候当值回到住处,卸去一身甲胄,忍不住取出那枚玉簪,呆呆地看一会儿,回想起八月十五两人登临东皋,共看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人驱犊、猎马带禽,忍不住心道:“笨蛋,我又不真让你给我盖什么小楼,怎么就跑了呢?”她不知何日起有了这样一个念头,越想越觉得有理,觉得“萧燕”肯定是因为这个才离开的,忍不住骂道:“呸,没出息,笨蛋、软蛋!”赌气决定再也不去想他了。

    于是,云华似乎就真的不再去想他了。那支玉簪让她放在一个从华山带出来的檀木盒子里,记得就拿在身上,不记得就随手放在床头。过了几天,云华又自言自语道:“哈哈,我已经完全忘了他啦!”于是似乎就真的忘了他了。有时候萧皇后打趣,问她之前那个相好的呢?她还要恍惚好一阵子。

    这一天,云华正独自一人走在宫城中,忽听后面有人叫道:“小云!”

    云华蓦地一阵欢喜,顺口答应道:“哎!”转过头来,果然见是萧乘川走了过来,下意识地便追上前两步,一下子又停了下来:“又跟你家少将军打仗去了?”

    萧乘川赔笑道:“这次不是,是南边宋国来了一个使团,商量什么冬季互市的事,让我去护送一路。皇上催得急,没来得及跟你说一声。”

    云华撇撇嘴道:“你爱做什么做什么,跟我说什么?”

    萧乘川见她气得鼓鼓的,口角含笑,轻颦薄怒,忍不住又痴了。云华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气道:“你看什么!”萧乘川故作冤枉道:“不是你自己说的吗?我爱干什么干什么,不用跟你说。那我就爱看你,你又干嘛要拦着?”

    云华忍不住一笑,伸手刮了他的脸一下,骂道:“把你一对招子挖出来!”话语却是极温柔,手指也不忍落重了,鼻头竟忍不住一酸。就这一句话,这两个多月来的烦恼、赌气和不满,立时都烟消云散了,喃喃道:“大傻瓜!”

    萧乘川见她这副模样,显然是一直在想着自己、念着自己,既欢喜、又难过。他看着云华晶莹的双眼,心中怦然一动,时而暖暖的、甜甜的,时而凉凉的、酸酸的,一种奇妙的、前所未有的感觉涌上胸膛,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

    痴情,痴情,由痴入情,不过一瞬之间的事情。云华或许弄不太清楚,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离不开这个一开始让她颇为讨厌的人的。可对于萧乘川来说,从这一刻起,他就明白,自己一生一世,都注定只会爱这一个女子了。

    云华的手下匆匆赶来,喊道:“云都统,皇后娘娘让你过去,商量一下今晚宴会的护卫安排。”云华答应一声,对萧乘川道:“我……我明天……”脸上一红,说不下去了,低着头跑开了,留下萧乘川在原地,呆呆地望着。

    当天晚上,在大殿之中,歌舞升平,耶律延禧大摆宴席,亲自招待宋国使者。

    互市,对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来说,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拿大辽的牛羊、乳酪、骏马、皮毛,换大宋的粮食、丝绸、棉花和美酒。契丹人喜欢汉人的棉衣,穿着比羊毛暖和,也更加轻便,也喜欢汉人酿的酒,比草原上的酒更醇香,没有那么辛辣。至于汉人,也能通过互市,置办一些存放得住的稀罕年货。

    可是,自从秦末之后,以汉匈之争为起点,汉人的皇帝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和北方鞑子做生意太丢人,游牧民族的单于、可汗,有时候也觉得还是直接抢更省事。于是尽管江山轮代换,战火却一直不断。好在近年来,宋廷和西夏战事吃紧,不愿再和大辽挑起事端。至于大辽这边,耶律延禧的祖父,辽道宗耶律洪基,虽然治国理政一塌糊涂,可对宋倒是一直坚持通好。耶律延禧承接遗命,两国已有几十年未起大的争端。

    当晚,代表宋廷出使的大臣名叫苏迟,乃前朝宰相苏辙长子,为人为官都颇具贤名。见辽军侍卫队演练一番刀剑,杀气腾腾、威风凛凛,随同自己来的多是文臣,一辈子没见过刀剑,吓得面色发白、汗流浃背。

    耶律延禧看在眼里,笑道:“使臣,你点评一下朕的这些侍卫。”苏迟起身团团作揖,朗声道:“大辽皇帝的侍卫,自然是大辽军中最好的,本使不敢擅评。若说要的话,其中这位领头捉刀的卫队长,目光炯炯,当乃一世豪杰也!”

    云华侍立皇后身边,听出苏迟话中暗藏当年魏武帝曹操床头捉刀故事,不由得向那领头的侍卫看去,不禁一怔,那人竟是萧乘川。耶律延禧轻轻一笑,似乎颇为满意,萧兀纳坐在一旁,却是吓出一身冷汗。

    苏迟知道耶律延禧弄这一出,是有意炫耀武力的意思,便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此次随本使前来的,还有一班舞女,乃是我伯父生前编排的,请大辽皇帝过目。”耶律延禧大笑道:“哦,令伯父还是个戏班子的大头啊,那朕得好好看看。”

    他这话一说,宋使团中多有人掩口而笑,辽国臣子则多面露尴尬。耶律延禧不学无术,竟不知苏迟的伯父,便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轼,还说是什么戏班子的大头。苏迟倒不以为意,轻轻拍拍手,走上来二十八名舞女。

    众人本以为宋国的歌舞,无非扭捏作态、靡靡之音,可这些舞女一上来,却是眼前一亮。只见十八名舞女,都穿着半幅盔甲、半幅红棉舞衣,水袖飘飘,英姿飒爽。铜钟弦声一起,立时挥舞,如霁月高风,柔而不媚。只见她们时而模拟二十八星宿的晦明变化,时而拟孔夫子驾车周游列国,时而又是金戈铁马、威仪尽显,而又一气呵成,毫无生硬刻意之处。

    舞毕,大辽朝臣默然不语,不由得对于苏轼的学究天人叹服非常。苏迟道:“我大宋别无长物,只对这些礼义有所擅长,让诸位见个稀罕,献丑了。”

    大辽崇尚武力,一向看不起宋国文人的腐儒气质,但多年来深受汉文化浸润,于这个“礼”字也看得甚重。苏迟这番话,明里暗里有些讽刺的意思,在场大臣们不少听出来了,不好当面发作。可要让他们现场也弄出一个这样包罗万象、既渊博又好看的舞蹈,那可真是难为死这帮马背上打仗的将军们了。

    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道:“大宋的歌舞固然好,可我大辽素爱以刀为笔、以剑为袖,就让在下来舞一段剑吧!”苏迟闻声望去,只见一个黑袍黑甲的女子,面如璧玉,目光清傲,一愣道:“陛下,这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