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科幻>90年代坐井观天徐诗梦 > 第二十七章
    爷爷的话让徐诗梦眼前一亮,连连点头道:“要去,要去,我要跟爷一起去。”

    在乡村粉坊、磨坊豆腐坊是老百姓们生活最离不开的三座工坊。

    基本上每个村子,都会有这三座作坊,就算凑不齐三家,一家两家也总是有的,这样生活才会方便。

    徐家村人口少,就只有一间粉坊,但他们徐家村的粉坊做出的粉丝却是远近闻名的好吃,所以每到年节的时候,过来徐家村买粉条、粉丝、粉皮的人就会络绎不绝。

    徐元海去粉坊,没有带钱却去地窖装了一大麻袋的地瓜,也就是学名为红薯的一种粗粮。

    那一麻袋地瓜分量不轻,徐诗梦帮着她爷爷往自行车后架子上抬的时候,感觉这一麻袋地瓜最少得有一百斤。

    把地瓜固定好后,徐老汉踹开车梯/子,推着自行车带着大孙女往粉坊的方向走去。

    徐家村的粉坊位置在村口第二家,院子很大门口位置宽阔,可以停下四、五辆大马车。

    经营粉坊的是徐宏远,算起来和徐诗梦的爷爷还是五服之内的族亲,虽然对方的岁数并没有比徐元海小多少,却要喊徐元海一声老叔。

    徐诗梦对徐宏远家并不太熟,因为他们家没有和徐诗梦年龄相近的女孩,他们家四个孩子,两个已经上了初中,还有两个怀里抱,都是徐诗梦上下够不着的岁数。

    进了腊月粉坊这边的生意特别好,徐宏远家大院的门口停了很多的自行车,都是过来买粉丝的。

    徐元海把车子停在对方家门口,向着里面喊了一声,没一会一个看起来四十出头的中年汉子就闻声找了出来。

    徐老汉向着那个男人说道:“诗俊,帮着把地瓜抬进去过称。”

    年龄大辈分小的徐诗俊闻言快走几步,和徐老汉一起将那一大麻袋的地瓜抬进院子。

    徐宏远家宽敞的院子里晾晒着一排又一排的粉丝,各种粗细的都有,有些颜色深一些,有些颜色浅一些,阳光穿过那些半透明的粉丝,晶莹剔透的,仿佛茶色、乳白色的水晶帘子一样特别漂亮。

    徐诗梦猜测那些粉丝之所以颜色有深有浅,大约是因为制作粉丝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原材料,她刚才瞧见有人是带着绿豆过来的。

    院子右侧的一个水缸的旁边,放着一台地秤,就是那种像个小拖车一样,秤盘很低几乎拖地,秤盘的后方连着秤杆,秤杆上有一个可以拨动的尺度表,联动这一个小托盘,秤砣则是那种大小不一,圆形的一侧留着缺口的看着很像月饼的铁饼。

    这种地秤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把物品放在贴地的托盘上,把秤砣有缺口的那一侧挂在联动的托盘上,拨动尺度表就可以了。

    徐老汉带过来的那些地瓜上称后,徐诗俊熟练的挂上秤砣拨动尺度表,当制度表不在晃荡趋于平稳后,他看了一眼斤数说道:“九十八斤半,就算一百斤,老爷爷,你到后院挑粉丝去吧。”

    徐元海闻言带着小孙女就往后远走,而之前只是在粉坊大门口路过,从来没进来过的徐诗梦好奇的问:“爷爷,我们买粉丝不用花钱,可以直接用地瓜换吗?”

    “是呀,以前作坊这边总缺原料,花钱都买不到,而人们手里有原材料却又缺钱,所以不管是粉坊、豆腐坊还是榨油坊都接受用原材料换成品,这样其实两边都更合算,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直接带着东西过来换东西了。”

    “那咱们带过来的地瓜可以换多少粉丝?”徐诗梦又问。

    “宏远这边给村里人的换法是十斤地瓜换一斤粉丝,这是咱们的亲情价,别的村可没有。别的村要是想换,就得往上加斤数。”

    徐元海说着绕过前院那一排排的晾晒杆和住人的房子,绕到了后方,这里是粉坊作坊的所在地。

    这是徐诗梦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近一处工艺小作坊,她站在爷爷身后好奇的左右张望,希望把看到的一切都记在脑海里,这样回去之后她的第一篇日记就有素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