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都市>天兵在1917 > 533 新战术
    为了打好攻坚战图哈切夫斯基绞尽脑汁的想出了新战术,为了彻底改变进攻部队被动挨打的局面。他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为攻击部队配备“装甲掩体”,其实就是一整块钢板冲压成的“龟甲”,在平坦的地形上进攻部队的前突侦察士兵可以躲在龟甲后面躲避敌人的火力;第二就是为攻击部队配备37毫米步兵炮,用于伴随进攻,随时随地的支援进攻部队压制敌人的火力点。

    整个进攻战术分成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炮兵的炮火准备,在火箭炮大发神威倾泻弹雨的时候,携带龟甲的步兵前进;第二步,炮火准备结束之后,由携带龟甲的士兵探明敌人残余的火力点,将其通报给配合作战的37毫米步兵炮单位。由步兵炮摧毁敌人的火力点;第三步,步兵开始突击。在他们的掩护下37毫米步兵炮一起向前移动;第四部,在步兵和携带龟甲的步兵的掩护下,37毫米步兵炮进入敌方阵地,利用直射火力压制和摧毁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和野战炮掩体,最后达成占领和突破的目的。

    图哈切夫斯基的战术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似乎分工配合很明确很合理,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小,很多都是这位天才元帅想当然了,在实际战斗中所有的问题都将暴露出来!

    首先暴露问题的就是那个很丑陋的“龟甲”,图哈切夫斯基的出发点是加强一线侦察部队的防御力,避免他们在敌人的火力下被大量杀伤。

    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这个龟甲虽然名义上能抵挡全威力步枪弹的连续命中,但是这玩意儿死沉死沉的,背上这么一个乌龟壳之后,侦察部队的机动性瞬间就归零了。

    那真是跑不动、站不起来什么战术动作也做不出来,本意是为了减少伤亡才配发的装甲反而却导致士兵更大的伤亡,反正对于一线侦察部队来说,对这个龟壳真心是无爱。

    不光是龟甲有问题,看上去很好很强大的炮兵支援战术也被证明是完全不切实际。首先是37毫米步兵炮威力太小了,根本啃不动敌人坚固的工事,有战例显示曾经一个炮班向一座机枪火力点连续发射了4发炮弹都无法将其摧毁,反而在敌人机枪的杀伤下,这个炮班的9个小伙子死了一多半,只能狼狈的遗弃火炮逃了回来。

    不光是威力小,其次更重要的问题是37毫米步兵炮虽然算轻的了,但是对于突击作战还是显得笨重,在没有骡马牵引的战场环境下(只能人推肩拉),让炮兵班的几个小伙跟上步兵突击的速度非得尿血不可。根据初次作战的统计,75%的炮兵班在牵引过程中没有进入炮位就被敌人的火力杀伤了。

    总而言之,图哈切夫斯基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新战术,一开始就被证明是个不可不扣的悲剧。不过小图却没有一点儿灰心丧气的意思,他本来也是借此完善战术,作为一个已经很久没有打战壕战的指挥官,他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来找感觉。

    那么图哈切夫斯基找到感觉了吗?暂时还没完全找到,不过他也没必要费劲去找了,因为他的问题李晓峰已经帮忙解决了。在上次同波兰人的决战结束之后,李晓峰、乌博列维奇和特里安达菲洛夫就聚在一起总结经验教训,重点探讨的问题就是怎么打阵地战。

    经过一番研究并结合演戏的结果,李晓峰他们三个完善了相关战术,加强了专用于攻坚的战斗工兵的火力配置。之前的经验表明战斗工兵不需要累赘的全威力步枪。那玩意儿根本施展不开。转而配置费德洛夫的突击步枪和轻机枪(pk机枪也显得笨重)。

    当然重点不是这两种武器。战斗工兵最重要的武器是喷火器、榴弹发射器、火箭筒和手榴弹。甚至连武器装具和服装都做了改进,为了更好的完成匍匐和滚进等战术动作,配发了护膝和护肘以及战术胸挂系统,士兵们再也不是一根武装带打遍天下的**丝状态了。甚至还超前配发了更合适的单兵防弹衣。

    这还是单兵火力的改变,更重要的在于支援火力,笨重的步兵炮已经被证明跟不上突击群,而且威力也不够。为了更好的摧毁敌人的工事,突击群的伴随火力由100毫米无后坐力炮解决。而支援火力则交给了榴弹机枪和迫击炮。

    整个战斗工兵营包括5个突击连,每连拥有4到5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和约250名士兵。其次还拥有一个机枪连,每连大约有80名士兵,操作9挺pk机枪。还拥有一个喷火排,装备10具喷火器。

    剩下的就是伴随炮兵和支援火力群。其中伴随炮兵连装备有6门100毫米无后坐力炮,而支援火力群则装备6挺榴弹机枪和6门60毫米轻型炮击炮。

    整个突击群的使用方法是:第一步进行炮火准备,正面的每个突击连都可以获得至少一门无后坐力炮、一门迫击炮、一挺pk重机枪的加强。

    炮火准备完成后,每连将派出一个侦察小组摸清敌人残存火力点的情况。在侦察部队后方200米左右,将伴随有一个加强的突击班,这个班加强有一挺榴弹机枪、一到两具喷火器。在突击班身后一百米附近,将跟进支援部队。主要负责为突击班补充弹药和人员。

    加强的突击班主要任务是穿插打开突破口,当然碰上了特别坚固的敌人据点时应该绕开,整个突击班的人员间隔将拉大到10米左右,以尽可能减少火力杀伤。

    战斗工兵营的主力部队将跟随在突击班身后,保持大约200米的距离。一般一线部署三个连,另外两个连充当预备队。按照李晓峰的想法,这样的战斗工兵营至少每个军将拥有三个,使用时按照需求配属给一线攻坚部队。

    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在华沙战役结束之后,他也只来得及组建一个战斗工兵团,下属四个战斗工兵营。其中的两个营就被调到了图哈切夫斯基麾下参战。

    当图哈切夫斯基获得了这只部队之后,二话不说立刻就投入了战斗。他很想知道,某人的步兵突破战术究竟比他的办法强还是差呢?

    第一次,图哈切夫斯基只投入了一个营,看得出这位天才元帅也没底,不过这一次的攻击效果却好得惊人!战斗工兵就像一柄烧红的匕首一样插进了美国奶酪当中,当战斗工兵一步步扫平路上遇到的工事和障碍,一口气在麦克阿瑟精心构筑的防线上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时,图哈切夫斯基都有些措手不及!

    幸亏战斗工兵战场组织得相当好,后续部队牢牢地控制住了突破口,面对美国大兵的反扑时,他们的强大火力狠狠地给美国佬上了一课——你丫的还是老老实实玩防守吧,进攻战术你们还没入门呢!

    为什么这么讲呢?原因很简单,美国人参战太晚,基本上就是跟在英法军队后面帮着堵抢眼,基本上都是在打防御战。防御战的经验他们更足。而且客观上上说防御比进攻容易一些,尤其是对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美国大兵来说,只要有斗志有士气不怕死就能打防御战。而攻势作战完全不一样,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对军官和士兵的要求非常高。

    这么说吧,防御作战中勇气和斗志最重要,而攻势作战则是技术活,不是光有勇气就行的。很不幸的是美国人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他们的进攻组织一塌糊涂毫无层次,分分钟就被打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