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玄幻>兼卖摇滚与人情的黑白切 > 兼卖摇滚与人情的黑白切
    黑白切,顾名思义店家提供白水汆烫过的猪内脏、海鲜、炸物,以及冷却过後的时蔬,「随意」任点任切,且立刻上菜,吃的时候只需沾些酱油膏、芥末或蒜蓉酱。

    黑白切在台南称为「香肠熟r0U」,这命名更是通俗有力,完全的视觉与味觉化,让人看了就口水直流。

    台南有家阿龙香肠熟r0U摊,拥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而我家至今更是四代都热衷吃食,并将之视为最具人情味的美食。

    七十多年前,父亲家位在小西门附近,正是阿龙香肠熟r0U摊起家於俗称「小西脚」的所在。「小西脚」意指小西门城靖波门城门下,这城门保留到民国59年,才迁移至成功大学作为历史古蹟。

    清朝时的小西门外有一条长约175公尺的街道,街尾是一条鱼行口街,是着名鱼市,再往西南,便是一片後来於日治时称为新町的鱼塭与鱼栽寮。而附近逢甲路今为西门路上更有日本时代留下来的屠宰场,所以阿龙更是坐收地利之便,各式如猪肝、猪心、猪肺、猪大肠、小肠、软管、天梯、生肠等内脏,绝对新鲜直送,而鲨鱼、鱼皮、小卷、花枝与鱿鱼,更是活跳上桌。

    然而在那个年代,特别是战後民生凋敝,大多数都是贫穷阶级,特别是小西门城外正是通往火葬场与桶盘浅坟墓区的主要道路,聚集的穷苦人家特别多,吃饱都不太可能了,岂能闻到r0U香与吃到r0U味?!显而易见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才吃得起昂贵的香肠熟r0U,自然也成为许多人发着「阿舍」台语意指有钱人梦时的限定版美食。

    尽管阿龙香肠熟r0U摊的第一代老板也是艰苦人出身,每天得担起小摊四处叫卖,但他深知邻里众人生活辛苦,在社会底层打拼却缺少油水,营养不良又骨瘦如柴,所以清早起来在自家灶间汆烫猪内脏与海鲜时,都会特别开放让邻居拿生锅、大鼎过来,免费盛舀浮着肥油香气的高汤回家,无论是煮粥、烧汤或下面,至少能有些「油丝」台语意指r0U汁营养与鲜甜滋味。

    祖父、母与父亲都曾时常去端一整个汤锅回来,即使後来家境转好,终於吃得起阿龙香肠熟r0U摊,但始终没忘的却是这份「艰苦人疼惜艰苦人」的人情味。

    记得四十多年前,每年春节去桶盘浅扫墓後,总会顺路去阿龙「香肠熟r0U」摊,嘴里吃着美食,耳边听着这充满人情的故事,觉得这美味好有层次,至今已成为家族的过年仪式。即使,我的青春nV孩们吃东西既挑JiNg捡瘦,又为了健康与瘦身,还得将汤上的油花给挑掉,自然无法理解六十多年前那一锅汆烫猪内脏与海鲜的滋味与人情意涵,但我还是坚持将故事说下去,让美食不仅仅是三寸舌根的享受而已,却是世代绵延的纯朴人心。

    「有量就有福!」这是小西门老住户们对这家香肠熟r0U摊至今门庭若市的评价,即使後来搬迁到俗称大G0u顶的保安路上,依然是物廉价美,且成为市民与观光客排队店首选。

    然而,台南的香肠熟r0U摊不仅「免费加量」地给予人情,更提供了第一排摇滚区的占位服务。

    其实,据家族现存最早的家庭户口名簿记载,我的一位烈祖母傅锦来自普济殿,也因为这原因我开始了寻根的踏查,意外地认识家里四代都是在普济殿祀典服务,年近七十岁的辉哥,他父亲在庙埕有个香肠熟r0U摊,於是,他童年所有的家庭、生活与年节回忆,全是跟这小摊有关。

    他回想六十多年前庙埕的热闹景象,平时摊贩云集,从卖nV人梳化用品、保养与针线、卖糖柑仔等四秀台语:零食,到各式热食小吃的摊位,以及摆几张矮藤椅与小桌,供人围坐泡茶、嗑花生与下棋,往往只需花一盏茶的钱,就可以耗上整个下午。

    庙埕是众人信仰、生活、饮食、纠纷排解、教育、休闲娱乐与相互取暖的所在,b起现在手机、电脑的虚拟社交网路,人与人之间既有温度,更多了搏感情的交心。

    由於府城是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的千庙之城,而各庙宇之间都沿袭清末的联境制度,总共十联境以角头寺庙作为签首,负责联系协防的工作,更是府城对外防卫、向内练团与交陪联谊的主力,而普济殿正是位於四联境。即使时代变迁,联境已失去保防的功能,但各联境经常相互拜访,於是庙会活动更是周周出现在大街小巷,而野台戏、南北管、布袋戏更是长年接续,到了年节则是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普济殿最特别的是,无论是立春迎喜神,主祀池府千岁的迎、送神,以及初九拜天公,庙方都会特别请来北管「集福轩」的「跳傀儡」,几乎漫长一个月,庙埕都是不断电地好戏连台。

    为此,辉哥的父亲那摊香肠熟r0U摊就占尽「近水楼台」的好处,完全不用看节目表,或紧盯着演出时间,只需抬头瞄一下戏台上的动静,快手挪来小吃摊前的矮凳,即能真正「秒杀」抢到位於「摇滚区」的戏棚下,而且仰着头即能看扮仙或忠孝节义的大戏,饿了还能随手就端来现煮美食。特别在有各种戏剧演出期间,他们会提供更多椅凳,让更多人能享受「摇滚区」立T与近距离的影音震撼。

    对於辉哥而言,父亲位在庙埕的香肠熟r0U摊,不仅提供了他三餐随时吃食的方便,亦让他能即时观看所有戏剧演出,以及沉浸於民间信仰的敬虔氛围。而庙埕既是他家的客厅、餐厅与佛厅,更是他的游戏场。

    辉哥长年蹲在父亲的香肠熟r0U摊边,彻底成为道道地地的庙埕囝仔,只是随着光Y快转,从少年囝仔,变成老人囝仔,而从十年前开始,更投入普济灯会的志工工作,只为了不让庙埕因为时代变迁而变得冷清,以及浓厚人情与热闹氛围就此散去,特别是当人们一窝蜂地趁着春节出国观光,让国际机场成为新兴的年节赶集时,他感慨的是庙埕文化的没落与失去。

    在民生缺匮的60年代,庙会庆典与春节的热闹庆典与幸福氛围,是所有人在物资匮乏、娱乐缺稀下,最真实的幸福兑现,特别是对於孩子们而言,更是从欢乐到撒野,由白天玩到黑夜,都可以被允许的无忧无虑;而庙埕更是众神俯视护佑的玄秘场域,孩子们在上头玩沙包、拉弹弓、甩陀螺、搧尪仔标、弹尪仔仙、转竹蜻蜓、打弹珠、跳绳、跳房子、作竹水枪、跳橡皮筋、煮椪糖、吃爆米香…,知足地欢笑着。

    虽然庙埕已无法摆摊营业,而父亲的香肠熟r0U摊也早已不在,但是当年一起坐在「摇滚区」看戏的邻居夥伴们,却成了普济灯会的核心志工,每年春节前四个月就进入筹备的紧锣密鼓,决意为更多人点亮回家的路。

    於是,由「楼顶揪楼脚,阿公叫阿嬷」的厝边隔壁,所组成的志工团,在庙埕上自动自发地开了一条灯笼生产线,虽然处理1,500颗灯笼的涂桐油防水、整形撑开灯架与吊挂名牌,其实是非常庞大与繁琐的工程,但是社区总动员却让过去的联境JiNg神复苏,并且众人一起用付出与投入,共同期待新的一年来到。

    最有趣的是午餐时间,海安路某家餐厅的老板,亲自提来半身人高的传统木头制的外卖提盒,里头端出瓷碗装的热腾蛋花汤、清炒高丽菜与炒饭,大夥东移西挪出桌面,彼此招呼吃饭,彷佛庙埕就是家庭餐桌的延伸,让「类家人」自在地既满足胃腹,亦装填了被关照的心上踏实。

    更重要的是,这种众人相互招呼、彼此劝菜,或坐或站或半蹲在地,欢笑边吃边喝的模样,还原了当年庙埕上众多小吃摊的热闹庶民景象,虽然时光挪移、人心思变,但有一种人情味的坚持,却是让生命更丰厚与隽永的核心。

    越在地,越国际;愈珍惜过去,愈能将美好延续到未来。

    府城的香肠熟r0U摊,兼卖摇滚区与人情味,这份美味之外的加量不收费,自久远以来就镶嵌於这片土地上,等着人们以会心连结,用觉察来T会,并带回当下现实生活中,继续传承朴实人心本自俱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