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馆掌柜迷

    <ter>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ter>惑不解的时候,宋和锦正与沈千奴去各个书院收账。

    他们这些日子在宋家制了将近两千多的书,手法和流程熟练以后,他们把字雕得更小,把成本压缩到了两百三十文,宋和锦通过郑宝儿的关系,找到了几个在不同书院读书的富商子弟,跟他们做了一笔小小的交易。

    这些富家子弟家里虽然有钱,但是父母管束得都挺严,应酬玩乐也多,每个月的月钱有限,时常无法放开手脚挥霍,宋和锦应承他们,若是卖出一本《射雕》,就能得到十文钱提成。

    富家子弟们都对这个提议感到很新奇,一开始他们只是因为觉得《射雕》好看,想知道这本书的著者是什么人而已,没想到宋和锦会问他们,愿不愿意成为《射雕》的“代购”——宋和锦出书,他们卖书,无需成本,卖不出去的,可退回书商处,但若是每卖出一本,他们就能得到提成十文钱。

    这种买卖方式对于富家子弟们来说,无异于空手套白狼。

    更何况,这是他们脱离自己父母的关系第一次靠自己的人脉和口才赚钱,成就感自然倍加不同,在宋和锦的一番班主任式鸡血鼓励下,富家子弟们头脑热血上涌,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发挥三寸不烂之舌,攻克一个个同窗。

    别说,在这娱乐匮乏的时代,《射雕》系列书籍,如同在这些有钱有闲的人们面前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瞧见了不同的人生和激情,不少之前没看过《射雕》的纷纷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有那头脑灵泛的富家子弟,干脆搞批发路线,一次性买了两百本《射雕》,除一部分馈赠亲友外,其余送到其他城市自家的商铺代卖。

    宋和锦前脚才给每个代购一百本书,下一刻另一个领了书不久的代购就找上门来,预订一百本。

    到后面,宋和锦等人都麻木了,订单雪花一般飞来,他们只管生产,大把人抢着要,订单与日俱增,他们根本无需为销路发愁。

    郭子铭咋舌:“京城里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人这么多么?”

    魏猛瞪了他一眼,旁边的宋和锦没察觉到他们之间的暗流涌动,笑道:“京城书院大约有五十多个,周边私塾数不胜数,识字之人保守估计五万人以上,九等之家人口占据一半以上,三百文钱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随手打赏给奴婢的零散支出。”

    他内心叹息,识字的人,还是太少了。一个七十万人口的国都,才五万人识字,这识字率简直了,而且这里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其他地区的识字率只会更糟糕。

    郭子铭眼睛铜铃般瞪大:“我滴个乖乖,三百文钱能在上谷郡买一匹好马了。俺们那里烧饼一文钱一个,三百文可能买三百个饼子!这京城人是真有钱!”

    宋和锦咧开嘴,嘎嘎笑了两声:“所以我们得赶紧多印些书,抢在其他人之前抢占市场,把那些人傻钱多的人的钱通通赚过来!”

    郭子铭大力点头,彻底拜服在了新东家的赚钱能力上面。

    沈千奴望了望小得意的宋和锦,垂下眼帘,手上动作飞快,刀尖翻飞间,刻下一个个蜡字。印书到了后期,明显能看到雕刻这个环节速度太慢,沈千奴也是识字的,自动请缨加入雕刻行列,宋和锦求之不得,要不是那个时候要与代购们联系,他都忍不住亲自上阵。

    肉眼可见的收益让这个临时成立的手工业小作坊成员心潮澎湃,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废寝忘食,一心制书,一个个埋头苦刻,就连一开始推拒说自己手脚粗鲁干不了的郭子铭都加入其中。赚的钱越来越多,宋和锦心情大好,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向刻字的二房三个庶子许诺:每刻好一张纸,除面汤外,另付他们每人三十文钱。

    这些日子庶子们受够了饿肚子的苦,得了准信,也不用郭子铭看守了,睡觉都不肯回房间,

    <ter>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ter>累了就趴在桌上小憩片刻,醒了就睁着一双血红色的眼睛继续刻字,连他们在宋府未落败前都不曾如此“上进”过。

    这些人都跑去了刻字,翠娘和小孩便赶紧制蜡纸和推滚筒印刷,好在沈千奴、魏猛去刻字之前超额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那一个部分,甚至还有剩余,翠娘和小孩便只需增补一些缺乏的,才堪堪忙得过来。

    三个姨娘和宋丹丹也得到了加工资的待遇,伙食也改善了许多。翠娘忙着给儿子帮忙,没有时间做饭,一连几日都是到市肆买了现成的熟食回来,种类繁多,不带重样,每个人都吃得很满意,身体明明很累,在繁重的日复一日里,这些人心里却感到充实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