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刻夜墨>修真>重生之命当争 > 第653章 和顾松铆上了
    顾松是真懒得去理会这些施压、谈判什么的烂事。

    随着张庆平的加入,算法体系逐渐丰富给量子计算机带来的应用拓展,是官方和燧石集团都能享受到的。

    顾松帮助林耀东他们把量子比特的量级怼到万的级别,后面就不会再插手。

    官方的大能,也会很快追上他明面上的水平。

    所以,后面就是两条线了。华科院的项目组,会专研量子计算在特殊领域的应用。而燧石集团,则会尝试构建通用量子计算机的新标准。

    现在,刚刚接触这艘大船改建的顾松,正在兴致盎然地投入其中。

    不得不说,这是绝无仅有的经历和机会。

    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使命感,深度参与这种集成度极高的最尖端舰船研制,对顾松下一阶段要做的事也极有帮助。

    毕竟,他也有一艘飞在天上的大船需要造。

    而朱总工程师率领的团队,则沉浸在极度美妙的情绪里。

    因为……自从顾松把那么多的图纸和资料粗粗吃了一遍、进入研讨交流阶段之后,整个项目团队的核心人员,仿佛集中进入了一个灵感爆发的阶段。

    之前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技术难点,忽然陆续地涌现出解决方案来。

    还不只一种!

    航母严格来说,不能说只是一条船,可以在水面开就行了。它得起到最核心的海上平台作用啊,是海上机场,是指挥中心,是预警核心。

    这里牵涉到太多的尖端设备,和要求极为严苛的舰载系统。

    不说别的,光一个用来完成红外侦查作用的超长焦红外凝视系统,就有无数难点需要攻克。

    这种高端红外系统,虽然不起眼,却是实实在在的前沿科技。

    其中的探测器,国产的就是二三流水平。机芯的电路、算法,也没有最好的技术。加工稍微好了些,毕竟现在国内的水平提高了不少。

    而光学系统涉及到的环节就更多了,设计、加工、材料、机械、电路、化学、组装、调试……

    把这些部搞定了,还有软件和系统集成的难关。

    这样一个小小的玩意,就得十几家实力最强的厂商一起协同,才能拿出“不掉份”的解决方案。

    而一艘大船上,像这样的小玩意和舰载机这种大玩意,又有多少?

    朱总工程师原本只期待顾松来了之后,能在一些小环节起到作用就够了,快一点十一点。

    但他万万没想到,也不知道是因为顾松这样一个天才的刺激作用,还是因为确实是五年来厚积薄发,又有了更强的软件工具,整个团队都出现了灵感思路的大爆发。

    每一天,都有问题被解决。